2016年11月14日

網寮蚵殼賞鳥屏



由嘉義縣學習型城市計畫所支持,山腳蛙與南華大學許澤宇教授團隊,今年11月在計畫協力社區"東石鄉網寮村",完成獨步全國、融合在地特色之蚵殼賞鳥屏。

走在在網寮這樣的小漁村裡,可以發現,這是個被水與蚵殼圍繞的村落。山腳蛙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許澤宇教授一同執行計畫時,針對網寮進行了環境資源調查,自2016年3月起至今,長達9個月,發現村莊裡的廢棄鹽灘地具有豐富之野鳥生態資源,且賞鳥期長,並非僅僅止於冬季。

專長為生態旅遊之許教授深深知道,發展生態旅遊可喚起民眾對生態資源的重視,但其操作必須十分小心,若非有萬全準備,不應貿然發展,否則生態在未獲得保護前,便已受到傷害。並非進入自然還境、消費大自然便稱為生態旅遊,而是藉由親近生態,進而產生情感、藉由專業解說建立保育態度與技能。


穿梭在村落中,面對堆疊整齊之蚵殼,以及賞鳥時意外成為屏蔽的蚵殼堆,讓山腳蛙有了蚵殼賞鳥屏的構想。構想特色在於(1)賞鳥屏材料為在地養蚵廢棄物再利用;(2)蚵殼賞鳥屏僅需簡易堆疊,不須特別固定,隨時可以搬遷拆除;(3)蚵殼賞鳥屏與原始村庄內之特色蚵殼景觀相融合,將視覺污染降至最低;(4)蚵殼賞鳥屏獨步全國,可引起話題,藉機宣達生態保育、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理念。
為確定人為賞鳥活動對網寮鹽灘地棲息鳥類(高蹺鴴、環頸鴴為主)之影響、與賞鳥屏障之預期成效,特地進行簡單之模擬實驗,首先躲在鳥帳內移動,即使鳥帳已經暴露在無蚵殼堆屏障處,發現繁殖季之高蹺鴴並未有明顯警戒動作。

進一步直接以蚵殼堆為屏蔽,當人躲藏在蚵殼堆後,高蹺鴴仍未有警覺動作,然一旦人暴露在無蚵殼堆屏蔽之處,鹽灘地之高蹺鴴隨即飛起警戒。

 
經簡單試驗後,與網寮村長及村民討論後,決定動手施作蚵殼賞鳥屏。在地點之選擇上,雖然海濱防汛道路為最佳賞鳥地點,然防汛道路並不允許搭建賞鳥屏,於是決定將施做點選擇在鹽灘地中之景觀步道(為平時村民之散步步道),雖野鳥群距離步道較遠,但團隊決議將此蚵殼賞鳥屏定位為示範性質與教育性質之設施,主要藉由此一動作,提醒村民平日之生活環境其實蘊含重要生態資源,而在利用生態資源同時,首要必須先考量人為活動對生態之影響,再者,希望藉由在地村民之力量,教育外來之訪客,保持一份對大自然之尊重。


終於,本團隊在2016年11月完成了獨步全國之蚵殼賞鳥屏。以下為由賞鳥屏之觀景窗對外窺得之景色。觀景窗前方可見點點鳥影。



此座賞鳥屏是否能發揮效用呢?
透過觀景窗,稍遠處可看到白點鳥影,然而,賞鳥屏的目的並非為了觀看遠處野鳥所備。
在這鹽灘小徑上,二旁有大小不等的沿岸泥地,不時有水鳥覓食,傍晚時分在賞鳥屏後等候一刻半會兒,就見到金斑鴴降落在視窗窗框內,因為有賞鳥屏,躲在屏後,果然金斑駐足許久。然刻意往金斑的反向(遠離金斑的方向)離開賞鳥屏,方把人影暴露在上屏障外,一回頭金斑已不見蹤影。


 
一會兒,又見一隻高蹺鴴自旁低頭覓食而來,原本在賞鳥屏之一側,慢慢地步入了賞鳥屏之觀景窗中,依然悠然自在地覓食,走到觀景窗中心位置,又折返低頭覓食而去。再度試著將人影小心安靜地暴露在屏障外,牠便隨即飛離。
 


以上為透過觀景窗,以手機拍攝,亦即以肉眼便可觀察。
底下為相機拍攝照片。

賞鳥屏的施做只是拋磚引玉,讓村民看見村莊的價值,看見生態資源的價值,並藉由賞鳥屏施作舉動凸顯生態資源利用必須極度小心的事實。未來將持續把生態保育與生態旅遊真諦及注意事項確實傳達給村民。

**本賞鳥屏之製作過程順利,特別感謝網寮村長戴慶堂、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戴建智、村民玉愛姊的大力支持與協助,以及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之引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