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7日

新食主義!!

您訂過宅配有機蔬菜水果箱嗎? 您了解產銷履歷、自然農法與有機農法嗎?
您有聽過快食與慢食嗎?


一連串食安風暴後,引起大家對食品的關注,爛肉總是要挖掉,傷口才有機會好,未來的飲食環境,是會逐漸露出曙光的。因應食安風暴,坊間已經崛起了一股"食農教育"風潮,相較於近年來所倡導的健康農法,究竟幾個專有名詞有何區別? 不知道其意義真諦,就無從選擇。在此將這些統稱為"新食主義",以下便以簡單的說明讓大家了解近年來所盛行,有別於慣行農法的新食主義

(0) 慣行農法 - 傳統施用農藥、化肥,使用農業重機之農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1) 食農教育 - 學習去關心、了解食物生長過程與來源的教育。
(2) 產銷履歷 - 明確記載食材生產者(亦即若發生問題,可追查到生產者)。
(3) 自然農法 - 不施肥、不除施農藥、不噴除草劑,強調作物健康,自己便有抵抗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手動除草,或人工踩踏抑制,協助作物成為優勢種。
(4) 有機認證食品 - 無論作物本身、生長環境(土壤與水)、包裝運輸、加工、貯存皆須驗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所使用資材皆須符合有機要求,需使用有機肥。
(5) 低碳飲食 - 選擇食物自生產到被食用與廢棄的過程中,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量較低的食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食材本身低碳特性、在地食材、低度加工等。
(6) 生態食材 - 以友善環境之農法生產食材,訴求在食材生產過程,同時保護某種生物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水雉菱角、石虎米。
(7) 小農市集 - 提供農夫自產自銷平台,雖未必皆有有機或自然農法標章認證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但可藉由直接接觸,取得顧客信任,並減少盤商收取之利益成本。
(8) 野菜幫 - 喜愛食用自然採集的野菜,低成本、低碳、無農藥化肥(除非受污染)。
(9) 雜糧幫 - 雜糧種植相對於稻米而言較為低耗水,低投入,生命力強,較不易生病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且營養價值高,如紅藜與小米。
(10) 慢食 - 為了迅速生產糧食,必須投入大量輔助劑或輔助措施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農藥、化肥、抗生素、基因改良,甚至是不人道的養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慢食則強調依食材自然的生長速度生產,不講求速成,特別反對不人道的養殖。

觀念澄清 :

怎麼吃才安全?

有機認證不一定比較安全嗎? 食品是否安全,並不僅受施作農法之影響,孕育作物的土壤、灌溉的水、養殖水等等,甚至是周邊農作使用的農法,皆會影響食材的安全性,因此,不是強調不使用農藥化肥便是好作物,作物仍可能因吸收了土壤與水中某些成分而導致不健康。有機認證的價值,在於除了農作物外,食材生產環境的全面檢驗要求。雖有有機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之問題,但此問題並非只存在有機農作中,慣行農法也一樣存在相同問題,唯有不過量施肥,方為解決之道。

有機就環保?

有機農作不使用農藥化肥,因此對土地友善,對人體友善,也對野生動物友善,但有機不等於低碳。有機農法,使得同樣的耕作面積下,收成數量較少,果實較小,加上有機肥的使用,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化學肥料高,所以雖總碳排量低,但每份農作物所產生之碳排量反較大量且快速生產之農作物高。

追求有機對不對?

國際上對於地球的糧食有二派看法,其一是要求健康有機,其二是要求糧食充足。支持前者認為健康的農法,方能使人類與生態共同永續發展;而支持後者的人認為,要提供全球73億人口之糧食,以有機耕作方式並無法達標。
台灣人口密度位居全球前端,自然屬於糧食不足之區域,103年統計之糧食自給率僅34%左右,亦即有許多糧食需仰賴進口,推行有機農作,則可供應之糧食更少,進口量勢必更加提升。

綜合上述,究竟要推崇何種新食主義才正確? 沒有正確答案,就個人或家庭而言,身心健康或許是首要,就金錢不寬裕的人而言,吃飽才是首要。
提醒大家以下幾個原則 :

1. 要看懂食品來源,選擇自己可以接受的。
2. 了解了種植食材的人、食材生長的環境(土壤與水),不認證也無妨。自己或親友栽種,最
安心。不是天然的就一定最好,大地不是人造的,礦物質與重金屬之別,對人體而言,微量無害稱為礦物質或微量元素,大量則稱為重金屬,有天然的重金屬污染嗎? 那礦山從何而來?有礦物的存在,加上特殊的環境條件,就可能會有天然的重金屬污染。
3. 為了自身健康與環境萬物的永續,有餘裕,就多支持各項" 新食主義"。


**以上資料屬山腳蛙之著作權,欲引用請標註山腳蛙環境教育工作室名稱與網址。**